本文或多或少包含一些过度解读。
我很久以前就打算为《信条》认认真真地整理一下语言。这部电影的结尾带给我非同寻常的震撼,同时解决了我长久以来对宿命感的困惑。具体表现为曾经的我不能理解《你一生的故事》(特德·姜)结尾母亲能够看穿一切痛苦和不幸,却仍毅然决然选择走在命运指引的道路上。更恰好的是我在观赏《信条》前对Judea Pearl其人非常感兴趣,刚刚读过他的《为什么》(The Book of Why),并看过对他的一些采访。其中某个采访中有一个问题有关自由意志,Judea Pearl从很“计算”的角度回答了这个问题(参见视频)。这个回答与人是否真的有自由意志似乎不太相关,但它让我感觉到“自由意志”和“宿命”两个概念并不是不可调和的。至于如何调和,我们慢慢聊。
第一次看完信条后,我在B站看了时间逆转装置的解析,大概理清了故事的流程时已然感慨万千。不过当时觉得仍然需要二刷来确认一下自己的理解。时间一久,就把这个项目放下了——因为每次想起二刷之后就要坐在屏幕前苦思冥想把很难表述的这些想法打理清楚就觉得十分麻烦。更何况还是在无雨的加州(笑)。这次二刷信条的契机,在我随手本上是这样记录的:
当再和小孩子谈起感情建议的时候,面对那些“他对我到底有没有好感”的翘首以盼的时候,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初恋的悸动和雀跃;也能看到(大概率会)随之而来的分手的苦涩。我深知这喜悦和苦涩的味道,但此时此刻我能说的仍然只是“他应该是喜欢你的”。然后任凭一切开始——看到一切幸福与不幸,却仍然放任其开始——这大概还是一种乐观。对了,我还是应该再看一遍《信条》。
如果说“信条”在电影中仅仅是一个时间部队的名字,加上诺兰想玩一个TENET回文游戏的话,似乎有些过于简单了。我倾向于认为“信条”在电影中恰恰是其字面意思,信条,指导某人行动的信念。虽然在荧幕上展示的时间流在动作上都严丝合缝,但诺兰并未在剧本中解释太多的问题,一切稍微越界的问题全部都抛给“不可知”和“混沌”。而在此设定下,诺兰的世界实际上每时每刻都在崩溃的边缘,且崩溃的缘由并非只有武器大亨Sator的“算法”这一种。实际上更危险的崩溃来自于人的不可控——如果你真的逆行三十年并杀死了自己的祖父,会发生什么?如果你知道自己将死的未来,从而穷极手段去逃避,会发生什么?不断尝试改变、失败、逆行、继续尝试,整个世界会在这个扭结处不断纠结无法向前,最后扭曲成一团丑陋的样子。并且概率上说,如果时间线如此扩张发散,总有至少一条会触碰到Sator的算法。电影中对时间之流有很多浪漫的处理(是的,我知道一件随机小事带来的蝴蝶效应就可以完全毁掉他们的计划,更不用说是几十年规模的漫长行动),毕竟是电影,总不能展示一盘子意面混沌给观众看。但很明确的是,没有几位主角视死如归的坚持,他们的世界线一定会扩散、崩溃、陷入混沌或者湮灭(因为“算法”的完成,陷入混沌可以等同于湮灭,如上所述)。
于是,电影的开头变得容易理解:CIA老板挑选男主的时候是看重他视死如归的决心(吞药),并且告诫他要阻止世界毁灭你需要记住“信条”,皆因为此。最终他们能完成任务,解除“算法”,无疑也是因几位主人公都是坚守信条的人:尼尔有宁愿牺牲自己也要完成任务的觉悟;男主有知道结局的悲伤也不恻隐、最终招募了尼尔的坚定;女主有牺牲一切也要守护孩子的决心。这些“信条”让他们无论何种情况都会做出相同的选择。正因为尼尔会为了男主而牺牲自己,所以男主才会得救——至于时间,只是给了事情发生的契机,但时间并不参与在这因果关系当中。正是通过玩弄时间的把戏,通过让时间的流向可以随意操控,才能展示出那些不为时间所动的东西。
此刻你也能隐隐地感觉到“宿命”与“自由意志”是两个维度的概念了吗?尼尔的宿命是和男主老哥度过一段快乐的出生入死的岁月,然后孤独地逆向走来,再葬身于此。但尼尔从未施行过他的自由意志吗?他的每一个选择都是由他的自由意志做出的。你追问,“可是如果说他的决定都受他内心的柔软和善良所驱使,那这真的算‘自由’意志吗?”。没错,Pearl回答你,自由意志是一种幻觉。甚至,“自由”本身就不是幻觉(simulacrum)吗?而“宿命”是在此幻觉(simulacrum)之外的概念,像是从四维空间俯视三维空间,或说看四维空间的一个投影——诚然,我们的过去与未来昭然若揭,我们的选择在赤裸裸展开的第四个维度上只是一个坐标的微小扰动——但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去这样看问题,因为这不是我们切身所感的世界。Jordan Peterson说,人的意义一大部分在于解决当下的痛苦;“一万年后你我不过是历史的尘埃”不能成为此时此刻遭受病痛折磨之人的安慰之词。所以宿命存在,自由意志也在,我们仍然需要努力生活。“Free will is also a nice exercise。”
最后,希望《黑客帝国4》不要搞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