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真诚地生活——看《绿皮书》

本文有剧透成分。

在欣赏电影和剧情向游戏的时候我很少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破例的情况屈指可数:小时候想和表哥为了熬夜而熬夜看过二十几遍《终结者2》;实在太喜欢《金刚狼3》夹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的奇妙路线,看过首映之后,等黑白版发售之后又在宾馆电视里看了一次黑白版;应该还有,但是确实屈指可数。

从影片上映起至今,我看过三次《绿皮书》。第一次在影院,第二次在回美国的飞机上,第三次忘了。万事开头难——这部电影女朋友比我早看到一些,之后就全力推荐我去看。不过她的话术有些糟糕,讲故事梗概的时候还是把它归为了“讲种族问题的那点事儿”,搞得我下意识有点抵触。不久之后,我刚好在mall里躲雨的时候发现里面有家影院,就贡献了《绿皮书》一张票。名义上,我想,这样回去和老婆好交代;实际上是同期的片子要么看过了,要么真提不起兴趣。

看完之后直接的记忆只有感动和震撼,因为它绝不是“讲种族问题的那点事儿”。如果您也和我一样因为这类概括而错过了它,我想说,早看晚看都来得及。写到这里,虽然还没入题,还是有一点题外话想说。惯于和网友对线,疏于整理日志来记录自己的思想,似乎让我不设置好一个靶子便很难有的放矢。鉴于此,请原谅我复制豆瓣的简介如下:

托尼(维果·莫腾森 Viggo Mortensen 饰)是一个吊儿郎当游手好闲的混混,在一家夜总会做侍者。这间夜总会因故要停业几个月,可托尼所要支付的房租和生活费不会因此取消,所以他的当务之急是去寻找另一份工作来填补这几个月的空缺。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位名叫唐雪莉(马赫沙拉·阿里 Mahershala Ali 饰)的黑人钢琴家提出雇佣托尼。

  唐雪莉即将开始为期八个星期的南下巡回演出,可是,那个时候南方对黑人的歧视非常的严重,于是托尼便成为了唐雪莉的司机兼保镖。一路上,两人迥异的性格使得他们之间产生了很多的矛盾,与此同时,唐雪莉在南方所遭受的种种不公平的对待也让托尼对种族歧视感到深恶痛绝。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7060077/

在我眼里,托尼不是一个简单的、可以用“吊儿郎当”和“游手好闲”来形容的混混。他人情练达,关系网广泛:无论经济状况如何都能经营和睦的家庭;和兄弟们有健康的关系;在社会上总有人愿意为他提供工作。他有小聪明:用“帽子戏法”骗取大佬的欢心,懂得怎么用灰色手段快速解决问题。他做事果决:该出手时就出手,能打也抗打,因此大家也都觉得他可靠。所以即使是一开始的托尼,也不是一个随处可见的混混。

但不止于此。我总觉得他有一种莫名的魅力——能感觉到,但很难表达。和不同的朋友聊过很多次,才渐渐和每个阶段的自己统一了话术。当然这个角色有忠诚、勇敢之类很明显的优点,在此就不再提。

这个角色打动我最深的地方,是他对于高雅的生活的毫不掩饰的向往。他纵使不习惯和不同肤色、不同阶级的人生活从而显得有些尴尬,但当他第一次体验到唐的演奏的时候所流露出的欣赏是无比真诚的,他甚至立刻开始和旁边的小哥自夸:“看,那是我朋友,是不是牛B?”。看似平常,但是我很少见到谁在自己不欣赏的人做出有趣的成就时给出相似的赞美。我甚至说它是一切使托尼的生活发生好转的主要原因,因为它成全了托尼的那种真诚的拿来主义。唐教他给老婆写情信。他不排斥唐那套文绉绉的行文方式,也不在乎别人是不是能看出他在偷学拼写。他很单纯,“有人教我如何给我的老婆写好信——这是一件好事”。想想现实中人面对如此简单的命题,还要拧巴许久才能承认(甚至不承认)其正确性,很难不被他的纯粹所打动。

相比之下,唐这个人是非常拧巴的——这两个人的特点似乎都可以归咎于环境。托尼是小平民,大概也没受过好的教育。有聪明(我甚至说他有智慧),但是受限于眼界,只能在力所能及的地方略施小计。唐,他的拧巴也有原因:南方白人的怒拳相向倒还好,北方白人暗戳戳的歧视确实很让人难以捉摸;而同时他作为一个黑皮肤贵族又难以和底层的黑人相处。在肤色和阶级两个维度上都和主流群体完美错过,确实别扭。

之所以说这绝不是一部“种族问题”电影,一个原因是众所周知的讲“种族问题”的电影都不争气。总结起来就是它们一贯的表现手法都会陷入身份政治的圈套里。但我认为《绿皮书》是反身份政治的,它的白人混混、黑人精英的设定如果被理解成“白人也有烂货,黑人也有高尚的品格”其实是一种逆向歧视(你细品),所以绝非如此。我认为它和身份政治无关,甚至是反身份政治的理由是:我没有看出在身份意义上这两个人解决了任何事情。我不相信托尼在经历此事后就会对所有黑人视如兄弟,同样也不相信唐会在未来的“黑白两道”走得更加容易。他们之间温柔的化学反应,恰恰是因为两人发现了彼此作为个体的闪光点,有让自己向往的部分——唐过得自尊、富足而高雅,托尼活得简单、通透又真诚。

然后有一天二号靶问我,“你不觉得托尼从一开始的深度歧视,到后面接受唐到家里过圣诞,这个转变有点过于突兀吗?”我不觉得突兀,但是统一话术还是用了几分钟时间。

结论是这样的:我不认为电影一开始的托尼打心眼里就那么讨厌黑人。他把黑人水管工用过的水杯扔掉,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表演。我不知道这算不算Toxic Masculinity的一部分(这个话题可以之后再聊),但是在东北男人看来,这种“表演”是很好理解的。要在雄性之中脱颖而出,一个屡试不爽的方式就是在大家向往的方向做得过火。靠规则管理可以解决的事情,一定要做个物理屏障,Alpha;明明有棍子,非要用拳头打老虎,Alpha;口罩戴着尴尬又不舒服,所以干脆不戴,Alpha;你们都暗戳戳的搞种族歧视,我一定要明着搞,显得不共戴天,Alpha。(我真不是在说川普。)托尼下意识地进行如此“表演”是很好共情的,毕竟他一直以来赖以生存的手段就是不断让人认为自己是Alpha。

但唐的生活状态就缺乏了表演吗?唐有更多的表演,虽然并不Alpha。印象最深的、被我谈论最多次的就是炸鸡环节:托尼请唐吃炸鸡,唐婉拒;托尼认为黑人都喜欢吃炸鸡,所以表示了惊讶;唐认为托尼用肤色概括自己,所以表达了愤怒;托尼并没有理解他的愤怒,依然盛情邀请他吃炸鸡;唐抱着怀疑和不满的态度试了一下,发现真好吃。然后俩人吃了一路。

他们因着各自的理由表演下去,这理由主要来自一种群体幻觉。因为有着种族歧视的历史,又有半个国家还未开化,托尼隐约觉得他的兄弟们讨厌黑人。也因此,他的兄弟们觉得他也不喜欢黑人。每个人的表演在Alpha争夺战中愈演愈烈,变成了习惯性的、无来由的歧视。也是相似的原因,唐觉得每一个把他和“黑人”连接起来的符号都是对他的侮辱,以至于他一度与两个群体都脱离了联系。这些幻觉在反复的强化中被赋予了实体,直到两个灵魂真正的交会才能澄清。故事结尾,唐终于愿意坦诚“自己的孤独是自己的选择”,决定去托尼家敲门。托尼也愿意为这个珍贵的朋友放弃自己营造的Alpha幻觉。而见到唐的一家人,在尴尬了一秒钟后马上邀请唐在桌边就坐。在那一秒钟里,我能听见全家人的幻觉融化的声音。

我容易且愿意被真诚的生活打动,是因为我自己也是一个别扭人。感觉似乎应该再加一段合适的结尾,但是太久没有写字,写到这里已经头皮发麻了。姚若龙的一句歌词我一直记忆犹新,已经从早恋时代哼唱到快到晚婚。“这是我们的纪念日”,范玮琪唱,但不是纪念什么相爱、牵手、拥抱、接吻。她唱“纪念我们开始对自己诚实”。所以大抵也确乎是一个重要的日子。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